扎根本土,共创未来:华族不是他者,而是同行者
从秦汉之际的古早足迹,到今日全球各地的广泛分布,中华移民在世界各国深耕不辍,历经融合与成长。他们不再是祖籍国国民的延伸,不是“失乡的游子”或“祖籍国的文化弃儿”,而是以定居国为家园、以参与定居国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华族(Ethnic Chinese)——一个根植于定居国的民族、又连通全球的族群共同体。
在新冷战格局与地缘对抗日益加剧的当下,华族群体所面临的集体身份危机不容忽视。将文化背景视为安全隐患,以种族刻板印象替代公民身份的辨识,这类现象已对民主社会的根本价值构成挑战。面对这一现实,华族不应沉默退缩,而应以更具高度与格局的方式回应:
- 明确反对将华族作为国际冲突的投射对象;
- 坚决拒绝文化认同被曲解为政治立场;
- 理性揭示和纠正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义的系统性种族歧视。
文化承载与社会融合并不矛盾,而是共生共荣。真正的认同建构,并非放弃传统以换取接纳,而是通过积极参与构建共识,让华族不再是他者的符号,而是定居国的共同缔造者。在此,建议推进以下三项“双向实践”:
- 文化理解的双向实践:
鼓励第一代移民主动学习与融入定居国文化体系;同时支持新生代了解中华传统与历史,建立族群自信与跨文化理解力。
- 历史认知的双向实践:
推动华人移民史纳入定居国主流历史叙述,强化社会对华族贡献的认知;同时深化对本地历史的了解,以扩大认同边界与公共视角。
- 社会参与的双向实践:
鼓励华族投身社区事务与政策建构,倡导多元、包容与公平的制度环境,推动族群关切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。
在动荡与转型交织的全球语境中,华族的未来不应仅是对时代冲击的被动回应者,而应成为共识重建与社会更新的积极推动力。文化根系的延续、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历史视角、以及有担当的公民行动,是我们立足当下、迈向未来的三大支柱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不惧风雨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