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发声:CMHC的专业分析,是歧视行为还是反歧视报告?
王立,Tim Cai 原创
4月底,加拿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(CMHC)发布了名为“Property Values Vary Significantly by Race”的行业分析报告。报告中的分析结论之一是:加拿大所有族裔中,华裔拥有的房产平均价值为93.7万加元,位居众族裔之首。
报告发布后,在华裔社区造成波动。一些社区成员联系“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”(SAAHCAG),对文章采用的族裔分类、统计分析方法和结论表示质疑。SAAHCAG在认真阅读报告后,与CMHC展开对话,提出一些不解之处。
首先,这份报告声称,研究目的是“消除住房方面的歧视”。但是,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在住房方面,哪些地方体现出歧视。报告展示了“数据中的不同”,却并无证据说明,这些数据中的不同与歧视有关,或者是歧视所造成的。
这份报告既然不能指出歧视所在,如何能通过数据研究分析来帮助消除歧视?既然研究目的是要消除歧视,是否应先找到歧视所在?
此外,对被调查者人群的分类也令人迷惑。报告中的族裔分类是白人、黑人、原住民、南亚裔、西亚裔、东南亚裔,而将东亚裔单独分为韩裔、日裔、华裔,这样的分类科学吗?这样的族裔分类对消除歧视有帮助吗?
影响购房的不应该是收入、职业因素吗?相关的可能是年龄、性别、单亲家庭等等,而不应该是宗教、族裔?
加拿大的华裔来源广泛,港澳台、大陆、南洋、中南美洲等等,宗教信仰各异,语言多样化,移民时间更是长短不一,更勿论收入和家庭资产了——如此多样化的样本聚集在一起,标记一个“共同点”有什么实际意义?况且,华裔在加拿大仅占人口的5%,房产价值总数对加拿大的房产市场能构成什么影响?
这样将一两个族裔标记的方法,能缓解歧视吗?还是会造成歧视?华裔社区对后者深感担忧。
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本身,也有一些地方不够清晰:
在报告的2.1中,划分的15个“族裔”中,白人的人均房产值被排在第14位,仅高于原住民,低于黑人。报告本身也提到,他们采用的数据来自屋主自己评估的房产价值(self-assessed estimates),具有已知的缺陷(weakness),白人不知何故,倾向于将自己的房产价值低估。
2.6中,采用相对更可靠的PSAD的数据,白人被排在第11位。
而在2.5中,排除人口、居住地区、收入(demographics, metropolitan area, income)等干扰因素,采用这种更客观科学的方法,即使同样使用有缺陷的数据, 白人排名则已上升到第4位。
因此,我们认为在CMHC的网站上的结论,认为白人人均拥有的房产值低的结论是值得讨论的、误导性的。
最后,在发给CMHC的沟通电邮中,明确地指出,作为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,我们与CMHC发布报告中提到的使命是一样的——消除歧视,也愿意与CMHC共同携手为了消除歧视这一目标而努力。我们还会继续关注CMHC的后续研究报告。
电邮发出三周后,收到了CMHC的回复。回复先对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对其报告的关注表示感谢,声明他们发布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歧视。
对于关注组提出的数据分析方面的质疑,CMHC的回应是:“数据对于基于证据的决策至关重要。你们关注的报告是一系列报告的一部分,旨在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供CMHC 和其他组织制定措施,来支持 CMHC 的目标——2030 年,每一位加拿大人都有能满足他们需要的、能负担起的房屋。这种类型的数据解读确实需要上下文。感谢你们的建议。这些建议提醒我们如何更好地定位我们的研究和数据分析,以期达到支持住房平等的目的。”
对于族裔划分,CMHC解释了他们根据的是加拿大统计局的方式。他们也指出,“然而,加拿大就业和社会发展部一直在研究重新定义其《就业公平法》,以反映对当前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群划分的理解。CMHC 在这方面也会与时俱进。”随信还附上了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相关网页。
电邮结尾,CMHC对关注组的提问再次感谢,并希望通过与各社区的连接与互动,能更好地改进工作。
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代表部分社区成员发给CMHC的电邮,应该对他们还是有所触动。可以从他们的回复中体会到,他们也认识到了数据解读会产生争议,造成不同、甚至于初衷相反的效果。希望他们能引以为戒,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考虑多种相关因素。消除歧视也好,达到住房平等也好,定位他们的研究方向,处理数据,展示结论,CMHC应该做得更好!而研究中所采用的族裔(人群)划分,则更应该慎重。倘若已经认识到将东亚裔细分是落后、是不合理的,那么以后的研究中应当避免重蹈覆辙。
对CMHC的报告的讨论和解读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“纠错”——毕竟,对数据、族裔划分的理解都可以讨论,不是一定要有个结论。做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,CMHC的研究也是一样,不可能非常完美、一蹴而就。
讨论的意义在于发声——作为读者,看到不解之处,提出疑问,完全合情合理。而且也应该是报告发布方所希望发。否则,报告发布后如石沉大海、毫无声息,报告的发布岂不毫无效果?通过沟通,CMHC至少知道华裔读者也对他们的报告十分关注——“我们在看着你呢”。
讨论的意义更在于有效沟通——英文报道、资讯中出现对华裔社区的误解或者伤害,我们应该如何反馈?中文的“檄文”可以发泄情绪,但却不能有效地令对方获知。以至于,常常是无心之错,由于不能及时沟通而导致误会加深。而对于那些有意为之的错误,如果华社不能与发布方有效沟通,则是在无形中助长恶的气焰。
对CMHC的报告的讨论和解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。中文媒体、读者、社区组织的多方结合有了成果,令官方机构听到了社区的质疑,体现出发声的重要。长此以往,相信可以改变华裔的声音仅在中文社区兜兜转转的现象、改变英文社区的“华裔加拿大人声音为什么那么微弱”的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