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在朋友圈中刷到一段话,“如果你不懂现代政治,那你所有的经历,以及你所谓的命运,都只是生命底色层次上的轮回!”深以为然。比如“新冠歧视”的爆发,如何不断加重,加拿大华裔社区如何经常被与国际关系挂钩而“背锅”等等——后面的推手是看不见又在加拿大须臾离不开的“政治”。同样,如何能平复仇亚歧视、社区的诉求如何能被重视、华裔加拿大人的政治地位如何能达标、你家娃工作后如何不遇到竹子(玻璃)天花板,还是离不开“政治”。政治是什么?政治是政府或者政党治理国家的行为。在加拿大,三级政府分工不同,政治就是三级政府治理行为的统称。
对许多华人一代移民来说,很容易感觉到政治遥不可及、官员高高在上。这是对加拿大政治的极大误会。在加拿大,三级政府的官员大多数是民选的(绝非内定),而且很多出生草根,比如我所在城市的市议员有网球教练、地产经纪、公车司机、家庭主妇、教育局职员等等。对比其他一些国家,加拿大的参政门槛很低,老百姓只要想参与,总能找到机会发光发热。加拿大华裔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%,差不多是最大的少数族裔。如此强悍的人口优势却未在各级政府组织中体现出来。因为,参选者寥寥,自然胜选者少少。反观也是在早年间遭受歧视、被排斥的印巴裔,1960年代才再度能移民加拿大,目前却在加拿大上下两院获得六七十个席位;再看全球印度裔执政表现,从英国首相到美国副总统——充分显示出华裔在此方面进步空间巨大。与其说南亚裔有语言优势,不如说他们有从政的热情。而加拿大华裔唯有转变或增补热情的方向,将关心加拿大时政、多参政议政作为加拿大生活的必修内容,改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固有观念、不再将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当作座右铭,切实明白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己”,社区人士积极参选,华裔民选官员才有可能增多。
华裔官员增多了有何好处?当然是能更好地为建设加拿大贡献华裔的力量,并传达社区的诉求。身为华裔的民选官员并非仅属于华裔,非华裔的民选官员也并不是不能替华裔发声,但是一般来说,华裔的民选官员更能理解华裔文化和体会一些具体的情况,比如对仇亚歧视更能感同身受。举一个例子。据我的观察,列治文“泼咖啡案”的顺利结案与公诉人是华裔不无关联。之前的公诉人是欧裔,从法庭表现看,他对于两个被告的无理取闹和辱骂华裔并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表达。而后来换上来的华裔公诉人面对被告类似的言行时,表现出来的态度很不同。原因很简单,棒子打在谁头上,谁感到痛。当年二战时,加拿大政府中如果有日裔官员,联邦政府就能了解日裔加拿大人的真实状况,日裔可能不会被毫无悬念地关集中营。
民选官员能够当选,靠的就是选民投票。有人说,政客唯一能懂的语言就是“选票”。所以,不难理解为何社区投票率高,民选官员就重视社区。听过一个苦涩的笑话——某次投票前,华裔社区邀请候选人来露面,候选人直白拒绝,理由是“现在我去印度社区,可能能拿到500张选票,而我去华裔社区拜票,连50个来听会的人都没有”。投票在即,时间紧迫,候选人只能将时间花在“刀刃”上。可喜的是,经过数年努力,华裔社区参与投票意识极大增强,相应的也看到民选官员们频繁出现在社区活动中——终于在今年唐人街华埠春节游行时,奏出了五十年来的最强音!倘若希望最强音能持续下去,社区一定要在各级选举中再接再厉。投票以外,多帮自己认可的候选人做义工、认真捐款,而不要局限于候选人的族裔。唯有社区大门对各族裔候选人开放,令候选人明白华裔加拿大人投票是看政纲和政绩、并非“看脸”,华裔社区的选票才有价值。否则,只能是螺狮壳里做道场,自娱自乐。
在不选举的时候,华裔社区又怎样与政治关联?首先是多了解英文新闻。有些人不喜欢听“主流社会”这个词,那么换成“英文社区”,可能没有异议。英文社区中,一些有公信力的大媒体的新闻不能忽略,它们反映了加拿大社会和政界的关注点、倾向性,预兆出政策和法规制定的走向。倘若大多数加拿大华裔对英文新闻充耳不闻,那社区的处境真是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。尽管有些中文媒体几乎是同步在翻译英文新闻,然而翻译的数量有限,且有明显的拣选,并不能取代英文新闻。还要注意,英文媒体本身也有明显的导向性,听的时候最好左中右都听听。兼听则明。
此外,要勇于发声。发声,不止是被歧视后不再作“哑裔”,或者支持其他社区的平权,还要多与英文社区互动,将声音传出去,特别是在遭到英文报道的误解、冤枉、污蔑时,更要及时、清晰地用英文说明真相,并能在英文社区传播开。华裔社区要转变担心越描越黑、希望大事化小的想法,不能抱着“清者自清” 遗世独立的态度或者由于怕惹是生非,而不去辩诬。被攻击后的沉默带来的是社区整体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沉没。社区要加强对时事问题的讨论,并且要学会讨论。讨论,不是一言不合就问候对方祖宗三代的吵架,不是拉帮结派对不同政见者的孤立,不是固执己见。唯有多听不同意见,多思考,多了解、多学习,才能有进步。尊重他人是最大的自尊。不会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地讨论社会问题,很难在政治层面成熟起来。
社区要改变择业标准,不能仅以好找工作、赚钱为依据。一个好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的建设。华裔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多为社会做贡献,加入到公共服务系统,包括警察、军队、司法系统、各种从属于政府的机构、非牟利组织等等。道理很简单,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如果华裔在公共服务系统工作的人数占比低于5%,说明社区对社会的贡献不足。多赚钱后多纳税固然很光荣,可是缴纳的税也要有人去收和花出去。税金的收和花是政治的主要表现。倘若多数华裔加拿大人仅仅以收入为择业标准,那么社区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韭菜园。俾斯麦说,“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”。政治,是各方博弈。天下的事情没有一蹴而就的。参与政治也不例外。参与政治没有尽头,只有开始和不断地前进。无论从社区的安危还是个体的发展来看,了解加拿大政治且努力参与其间,才能改变被动承受的局面,在大浪临头时,有机会冲浪而非被一浪拍倒。